宗旨

  • 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和態度。
  • 幫助養成良好品德及國民素質。
  • 建立個人抱負及理想。
  • 對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作出承擔與貢獻。

負責老師

  • 施陳雅思老師
  • 陳家欣老師
  • 李佳玲老師
  • 劉潔娟老師
  • 林穎心老師

政策大綱

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之途徑

  • 中一至中三級每週之「公民課」及「班主任堂」。
  • 中四至中六級之「班主任堂」。
  • 中四至中六級「靈育組」推行德育教育。
  • 舉行全校性活動(展板、集會、電影… )。
  • 運用兩週「早讀時間」播放「德育及公民教育」專題短片。
  • 於學科內推行,如:通識之「全球化」、「認識深水埗」;中文科專題研習中之「情意教育」;歷史「辛亥革命」。
低碳生活講座
低碳生活講座

培養學生價值觀及態度包括

  • 品德教育(堅毅、自律、勤奮、信實、盡責、關愛…)
  • 性教育(個人成長、家庭生活、交友戀愛、婚姻…)
  • 國民教育(個人責任需社會與國家、社會與政治、國家身份認同…)
  • 健康教育(基本生活技能、家庭問題、校園生活…)
理財互動話劇

品德教育

定義

品德教育是形成人們一定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規範的教育。它是學校德育的組成部分,任務是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確立道德信念及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等。道德教育的界定包括三層的含義:

  • 道德教育是以促進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發展為目的。
  • 道德教育過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道德規範三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即教育者提出道德規範的要求,受教育者自覺地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思想行為,從而促進個體的道德發展。
  • 道德教育目的的實現要經過矛盾的轉化,即受教育者將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內化為個體的道德意識再轉化為道德行為。
中小學活動:進行環境教育

宗旨

品德教育不應僅是強調道德規範的強制性和約束性,乃是按照聖經給人類的崇高地位及身份,開發人們內心的道德需要。這是人的需要和生命活動的一種特殊表現,是人類探索、確證、完善自己的一種重要方式。

學習目標

傳統的品德教育模式由於以規範和約束爲特徵,把受教育者置於被動的、無條件服從的地位上,教育者以其良好的主觀願望和某種外在的目的為出發點,不把學生當做可以信賴的,有自己獨立思想和人格的人,有一定的選擇評判能力的人。當社會道德與經濟發展和傳媒素質與影響力日漸出現不成正比時,我們更要培養未來社會需要的倫理品質素質,把人與人的關係擴大人與神,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中,使道德教育的領域不斷地得到擴大。面向未來在以下幾個方面要充實道德教育的內容:

環境道德教育:

環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鼓勵和引導人們:

  • 欣賞自然,熱愛自然,尊重自然;
  • 珍惜自然資源,節制資源的使用和開發,完善資源的使用方式和開發方式;
  • 對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熱愛和尊重,提倡文明、衛生、健康的生活習慣;
  • 珍惜自然資源,節制資源的使用和開發,完善資源的使用方式和開發方式;
  • 樹立一種新的價值觀;
  • 採取一種與環境承受能力相適應的簡樸的生活方式;
  • 積極美化自然,促進環境的良性發展。

經濟道德教育:

經濟道德教育包括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 教會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公平和效率的關係;
  • 培養人們的經濟思維和經濟品質,使其具有良好的理論素養、開拓創業的志向;
  • 積極的勞動態度,嚴明的勞動紀律、高效的勞動作風;
  • 維護國家正常的生產和消費比例,摒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
  • 倡導勤儉節約的生產觀和消費觀,促進國民經濟的良好運行。

科學道德教育:

能幫助人們認識科學技術作用的兩面性:

  • 增強人們合理地利用科學技術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人們嚴謹的科學工作作風,認真的科學工作態度,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科學思想和行為,樹立為科學獻身的崇高理想,
  • 增強人們發展科技的動力,攻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技術難關,並能正確認識科學技術發展對社會和個人發展的作用。

性教育

定義

性教育是關乎個人認識自己,以及認識與他人的關係,並不局限於教授與人類繁殖有關的生理知識。過去三十年,性教育或家庭生活教育的定義,已從狹隘的與生殖有關的生理知識、婚姻與家庭的實況、態度、相處技巧力面,進展至更廣泛的教育涵義,以便學生將來可以處理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與他人的相處、處理生活事務、認識自己的潛能、並有能力適應和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衝擊。在學校課程中,廣義的性教育和家庭生活教育,現今在意義上已可看作是二而為一。

宗旨

在學校實施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學生從成長過程中認識性以及學會重視與人相處的責任,使他們能夠充實自己、感受到幸福和滿足。因此,一個均衡的性教育課程,不但能幫助學生對性有正確的認識,並且有助他們培育出一套對性的態度,以及對婚姻和家庭抱有正確的觀念,具有更好的判斷技巧、溝通技巧、一致而積極的價值觀,及負責任的行為。有效的性課程不應只集中於學生各個成長期的不同需要,也要顧及預防和補救方面。

學習目標

性教育課程的目標包含三個互相關連的因素:

  • 知識
    必須向學生傳授正確的訊息,使他們能夠就所得知識作出抉擇,而不是在持有錯誤觀念的情況下作出抉擇。
  • 價值及態度
    課程應能幫助學生負責任地和成熟地建立自己對性的價值觀,並與社會上不同的意見和選擇互相協調。
  • 技巧
    應激發、鼓勵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他們須具應有的技巧和工具去衡量不同的選擇,以及討論性行為的個人後果和社會後果,這樣才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慎重地判斷及作出與本身的價值觀一致的決定。

國民教育

定義

在推行公民教育上,學校承擔著培訓的責任,除增進青少年對政治基礎認識外,更重要是技能、態度和能力的培養,使莘莘學子明瞭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批判性思考素質和公民意識,成為有理性、富政治醒覺而又負責任的公民,俾能在民族、國家、世界的使命中,擔當一個建設性的公民角色。

宗旨

  • 使學生認識個人作為公民與家庭、鄰里社會、地區社會、民族國家以至世界的關係,培養積極的態度和價值觀,從而對香港及中國產生歸屬感,並為改善社會、國家及世界作出貢獻。
  • 使學生認識本港社會的特色,及了解民主、自由、平等、人權與法治精神的重要,並在生活中實踐出來。
  • 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的素質及解決問題的技能,使他們能用客觀的態度去分析社會及政治問題,並能作出合理的判斷。

學習目標

  • 使學生認識及關注本地的社會狀況、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政府的運作及與民眾之間的溝通。
  • 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香港、中國及世界所關注的事情。
  • 幫助學生對民主、自由、平等、人權、法治等精神有基本的認識,並能生活中實踐出來。
  • 教導學生有關社群生活及政治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使他們將來能負重任,定策略,對本港社會及國家作出貢獻。
  • 訓練學生蒐集、分析、綜合及評估各種不同社會問題資料的能力,使他們能辨別問題根源所在,並對這些問題作多方面的考慮及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 培養學生對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及生活方式,持有開放及客觀的態度。
  •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特點,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與尊重。
  • 培養學生對社區的認同與歸屬感、對國家及其人民生活的關懷,以及對對國際關係及國際衝突的關注。

健康教育

定義

健康教育是關乎學生一般飲食衛生和常見疾病。同時亦包括情緒教育及各種生活技能,例如:家庭問題、校園生活、學習困難、朋輩的影響及外界的誘惑等。

宗旨

增進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並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使他們得以健康地成長,且協助他們解決個人問題及適應或可能改變的學習環境。我們更有需要為學生提供各種生活技能的訓練,例如:加強他們的拒絕技巧和明智抉擇的能力,以抗拒吸煙與濫用藥物的誘惑。

學習目標

透過各個學習領域和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相關課題或學校活動,去幫助學生發展獨立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抗衡朋輩壓力及社會歪風的影響,學會作出明智和負責任的抉擇,藉此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並能持之以恆。 以學生為中心及選擇合適的生活事件為材料,作為他們討論的議題,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討問題,並反思相關的價值觀。例如透過基本的生活技能訓練,加強學生應付朋輩壓力的技巧、學會拒絕別人並作出明智的抉擇,從而建立並持守健康的生活方式。

課程策略

初中

  • 中一至中二級:衛生署「個人成長」課程
  • 中一至中三及:「生活技能」、「性教育」及「價值觀」教育課程

高中

  • 中四級:「一人一服務」
  • 有價值觀之「交友、戀愛、婚姻」教育
  • 面對「社會文化、壓力、成長」等衝擊之教育

全校

  • 衛生健康專題
  • 國情及時事專輯
  • 逆境及領袖訓練
  • 每年校本之「品德專題」
衛生署「個人成長」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