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更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雖然是一部實驗性很強的小說,展卷細讀,在鮮明的現代感中,也散發著濃厚的香港本土氣息。作品寫於 1962 年,連載於《星島晚報》上的一篇長篇小說。1963年輯錄全文,以《酒徒》之名成書。「一個因處於苦悶時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識分子怎樣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繼續生存」– 他在序中的自述。小說以六十年代香港的社會狀況為背景,特別關注文化人的際遇。這時期的香港,經濟仍未穩定,文化人的地位也很低微。
故事主要圍繞著書中的主角「我」來寫成:「我」是一個酒徒,失落時飲酒,無奈時飲酒,高興時飲酒…無論什麼時候,只要他稍有時間停下來,就有飲酒的念頭。在酒徒的背後,「我」是一個作家,一個富有才學,但對當時社會文學水平失望的作家。在故事中,「我」從頭至尾都是以文字維持生活的,故事之初,「我」是報章上撰寫武俠小說的偽文學家。後來在一次巧合之下,撰寫了一份《蝴蝶夢》的劇本,但這劇本不能為其帶來可觀收入,甚至名聲,更因被朋友出賣而陷入進一步的低沉。最後,在失望和困苦之下,決意選擇成為文學的逃兵,以撰寫黃色小說來維持生計。整部作品貫串了香港這個無根、勢利、金錢掛帥的資本主義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種種矛盾,知識分子的內心衝突,以及由物質主義、道德敗壞等等交織而成的社會情態。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website, you consent to the use of cookie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oki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