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作者:吳子弘同學
班別: 6A

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其放諸奉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時代,黔首只須埋首耕作,處於目不識丁的環境下,可謂是全科玉律。況且,即便有大才之士(有能之士),擁有「謀其政之能」,也會限於時代的局限而無法落實普及。「人微言輕」與「人亡政息」正是古代的寫照。但到現代,其人文條件,公民素質與科技環境與古代大相徑庭,時代的變化讓這句話已不再準確。「不能從舊眼光看新事物」,這句話的確有其道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思維的盲點可能讓「在其位」的人看不到其工作的漏洞與缺陷。如「海底撈」的成功之因在於服務,而其盡善盡美的全方位服務,正有賴於其服務員觀察客人需要後,對老板提出建議。正是這群「不在其位,卻謀其政」的服務員,鑄造了「海底撈」在中國餐飲界的輝煌。

 

不僅如此,時代的變化讓古代「人微言輕」與「人亡政息」的局限不復存在。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讓全球化悄無聲息地來臨,每個人發出的言論都會被千千萬萬的人看見,「一石擊起千重浪」,正是互聯網科技的力量體現。如四川大地震後舉國哀痛,全國人民乃至世界各地都透過互聯網了解情況,捐獻救援物質,減輕救災人員的壓力。地震中與親人失散者,亦有通過互聯網散播尋人啟示,在網友群策群力下與親人相見。「在其位」的政府力量終究有限,「群眾」的力量可察遺補缺,減少遺憾的發生。

 

又如外國多個無國界組織的創立與發展,都正是為彌補在其位者的不足而生。無論是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還是樂施會等,這些「不在其位,卻謀其政」的可敬者為有需要的人帶來希望。橫看中外,「不在其位」的「謀其政」者的確可以幫助完善施政的不足,幫助有需要的人,讓公義得以彰顯。

 

在現今的政治環境中也是如此。人們以遊行的方式表達對政府的不滿與施政的建議,讓「在其位」者聽到人們最真實的聲音,最迫切的渴求,以了解民意作出改善。如香港此前的國民教育推行,對「二十三條」的立法,都是因為廣大市民的「謀其政」發起遊行,讓政府讓步取消。倘若人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那施政者便無從認識到民意的渴求與施政的缺陷,直至積重難返,讓市民忍無可忍時爆發全面衝突,已追悔莫及。

 

再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會讓我們缺乏準備,錯失機會。有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小至在學校中的職務競選中,被問及「在其位」後的謀劃時瞠目結舌,無言以對。大則在工作職場中,面對上司的詢問毫無準備,錯失升職機會。「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讓人不但失去參與施政的機會,更讓人失去更進一步的想法和勇氣。

 

那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否毫無可取之處,應被世人所唾棄呢?這實際上也有失偏頗。「謀其政」的基本條件是對「其政」有深刻了解,謀劃可針砭時弊,而非無的放矢,盲目為謀劃而謀劃,為參與而參與。如孔子「君子務本」所言,先做好自己的本份,再對「其政」做出深刻的理解與調查,才可「謀其政」。否則,其謀劃便如空中樓閣,反會為人所譏,成為笑談。

 

由此可見,思慮周詳的「謀其政」,可以幫助施政者查遺補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已不合時宜。希望我們都能在深思熟慮後作出謀劃,造福世人,而非信口開河,貽笑大方。